游戏日报APP

有你的每一天 我都很快乐

打开APP
关闭
今日游闻

真有厂商不怕行业谈之色变的“未成年人充值”?

真有厂商不怕行业谈之色变的“未成年人充值”?丨游法解读第6期

发布于 2022-09-15 09:46:59

作者 佛陀

宁愿少赚点钱,也不想跟“未成年人充值”挂上钩。
 
多位从业者在与游戏日报交流时候,都或多或少表达出了相同的观点,但这并不是想躲就能躲得了的,大多产品都要随时准备面对突发的麻烦。某投诉平台,可以查到接近4万条“未成年充值”退款相关投诉,社交平台上,也经常有相关社会新闻登上热搜。
 
游戏企业在事件中往往会被视为“恶”的一方,但实际上同样是“弱势”的一方:
 
一方面,游戏企业需要甄别相关情况是否为成年人伪装未成年人恶意退款。目前在某些头部产品的用户聚集区,甚至可以找到各种“攻略”来指导怎么伪装并实现退款。
 
另一方面,因为涉及未成年,处理不好或处理不及时都很容易对公司品牌造成不良影响。一位大厂负责人曾告诉游戏日报,外界报道传播往往关注“问题”阶段,而不会关注后续情况,导致企业往往是积极解决了用户的问题,最后却只留下坏名声。
 
真有厂商不怕行业谈之色变的“未成年人充值”?
 
不少未成年充值的关键点是家长监管不力导致,而且有着渠道平台分成(尤其是iOS渠道退款难)等因素夹杂,但家长大多情况会全部把火力聚焦在游戏厂商身上。处理过程中,游戏厂商往往处处受限,也进一步纵容了第一种伪装情况的出现。
 
不过也有头铁的厂商,此前我们就报道了深圳市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未成年玩家苏某之间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民事二审情况。
 
本案一审判决中,玩家苏某起诉深圳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未成年人充值为由,要求退还已充值进游戏的14万余元费用。对此一审法院通过对涉案游戏ID昵称、游戏内聊天记录等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案涉游戏账号的实际使用者不足以指向未成年苏某,因此对苏某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苏某对此不服进行上诉,但二审法院判决认为一审认定事实清楚,判决并无不当,遂驳回苏某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真有厂商不怕行业谈之色变的“未成年人充值”?
 
该案中,家长提出案涉游戏账号充值行为系未成年的孩子所为,想要通过诉讼渠道进行退款,而游戏厂商则坚持用证据维护了自身权益,是比较少见的案例。
 
游戏公司如何防止成年人假借未成年人名义退款?又该如何从源头上避免未成年人充值问题?第6期【游法解读】栏目,我们邀请了北京市友邦律师事务所靳法扬律师,结合深圳市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苏某之间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来解读下游戏公司该如何防止恶意退款与在案件中承担的责任份额。
 
【游法解读】是游戏日报全新打造的游戏法律栏目,内容定位 “普法”与“解决方案”,目标是切实帮助游戏厂商防备隐患与处理事件。如果您有什么法律上的问题,欢迎与我们联系,另外我们也诚邀更多专注于游戏法的律师/律所与我们合作共建内容。
 
【本期嘉宾】
 
靳法扬律师:现执业于北京市友邦律师事务所,系法天刑辩团队成员。专注于刑事辩护领域,参与并办理了湖南长沙某重大“套路贷”案、山西太原某村长涉黑案、宁夏吴忠某娱乐会所涉黑案等多起重大刑事案件。
 
真有厂商不怕行业谈之色变的“未成年人充值”?
北京市友邦律师事务所 靳法扬律师
 
以下为具体解析:
 

一、案件判决关键影响因素解读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游戏账号的充值行为是否为苏某所为。
 
《民法典》第145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案件中的苏某年仅10岁,法律上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苏某在游戏过程中充值的行为需要经过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才有效,否则充值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该公司相应的就应当返还充值金额。
 
本案中苏某一方起诉,主张其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游戏充值的行为未得到父母同意和追认不发生法律效力,而该公司则反驳游戏账号并非苏某本人使用。双方对于“游戏账号的充值行为是否为苏某所为”这一关键事实发生争议,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苏某一方应当举证证明,举证不能要承担败诉风险。
 
法院结合在案证据认为,游戏角色、头像以及昵称均指向女子身份,游戏聊天记录内容也均与十岁男孩子的身份不符,近两个月大额密集消费十几万元而苏某母亲主张对此不知情与常理不符,连续多日在深夜或凌晨进行充值的行为也不符合未成年学生生活规律。
 
最终认定苏某一方主张案涉游戏账号充值行为系由其本人实施的证据不足,判决苏某一方败诉。
 

二、游戏公司应如何避免类似法律风险? 

网络游戏用户低龄化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瞒着父母往游戏内充值大量金钱引起的退款问题屡见报端,但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本案可能存在以未成年人充值为由向游戏公司恶意退款的问题。那么作为游戏公司,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充值避免被恶意退款呢?
 
首先,游戏公司应当严格落实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用户注册登记时用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校验,尽可能筛查出虚假身份信息,进一步引导用户填报真实身份信息,有效识别未成年人用户;
 
其次,游戏公司可以增设人工客服,制定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消费退款审核机制,设置明确合理的举证规则;
 
再次,游戏公司要进一步完善游戏内的防沉迷措施,对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权限进行细分,对游戏充值金额,游戏时长,游戏时段加以限制,有效遏制未成年人过量游戏、过度消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游戏习惯和游戏消费观念。
 
四、遇到类似诉讼应做好哪些准备
 
实践中,遇到此类以未成年人充值为由涉嫌向游戏公司恶意退款的案件,在诉讼中应积极举证证明本案可能存在的恶意退款情况,重点可以围绕以下方面:
 
第一,通过账号的游戏行为举证账号的实际使用者。根据游戏规则设定,用户可以自主决定游戏昵称、角色、聊天交友,游戏的后台数据还可以揭示用户的游戏时间、登录地点、既往充值情况等游戏习惯。相对成年人,未成年人游戏交友多为学校同学等同龄人,而且游戏时间多为节假日等比较规律的时间段。特别是针对多次、长期的大额充值金额情况,游戏公司可以结合账号的游戏昵称、游戏时间、游戏好友等情况综合判定,有效防止未成年人充值的同时避免被恶意退款;
 
第二,审查账号游戏内消费情况。一般而言,游戏内消费产品符合未成年人喜好,父母发现后及时向联系客服反映情况,比较符合正常的未成年人监护人在发现未成年人有类似的行为后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如果存在未成年人长时间多次进行充值交易,监护人未尽到一般监管义务对其进行制止,导致损失扩大情况,游戏公司仍可主张父母一方疏于管理存在一定过错,减少退款金额。
 
五、其他知识点补充
 
关于未成年人充值退费的话题,实际还涉及第三方平台责任的问题。游戏用户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充值,如应用商店,以及支付渠道,如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软件。
 
收取渠道费用的第三方平台有义务保障支付环境安全,如果发生未成年人充值退费问题,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游戏公司完全可以在与第三方平台签署的合作协议中约定对于发生未成年人充值退费时的责任划分以及损失承担。

 

* 文章经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游戏日报』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logo

下载游戏日历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今日游闻」的新资讯

下载游戏日历App

真有厂商不怕行业谈之色变的“未成年人充值”?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