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名化的游戏
2016-05-17 11:01:45校长传媒
在最近,与我的母亲聊天,也谈及到了她们童年的生活,发现虽然没有这些动画片看,但基本都是在河边嬉戏,甚至由老师带领,进行挖沙摸鱼的活动,她谈起来同样很欢喜。
那么现在的学校呢?因为事故频发,管理渐趋严格,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儿童们不要说进行河边的摸鱼活动,即使是走出学校的门,都是非常罕有了。等到进入初中高中时,升学压力增大,就更加不可能去玩耍自己喜欢的游戏了。
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教育的最终意愿是要给人以更大的自由,但如果最终变成对自由越来越大的禁锢,那么它不但不再是一种救赎,而且变成了摧残。
至于那些让人自由自在嬉闹的游戏,几乎成了正统教育的反面。随着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流行,对游戏的理解也渐渐狭隘,甚至被替换成了“电子游戏”的代名词。但很显然,这绝非游戏的全部意义。
记得很多年前,一位曾不断被亲友谴责沉迷游戏的朋友对我说:游戏可以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同样在真实之中。它与现实一样同样具备无限可能性,它可以让一个人沉迷其中,也可以让一个人创造一个未知的领域,真正掌握它的仍然是人类自己。
游戏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投影。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中的益智力量、参与本能、奖惩机制和团队合作。而教育即生活。这一切,都是教育学习中重要的因素。美国学者麦格尼格尔说:“现实已然破碎,我们需要创造游戏来修复它。”
他还说:“游戏也可以是有目的的逃脱、经过深思熟虑的主动脱离,更重要的一点,它是极为有益的逃生。”它就像那些被谴责抱怨的文字的反面,完全可以成为“对更满意工作的饥渴、对强烈族群感的饥渴以及对更有意义的人生的饥渴”。
从现在的现实来看,一个不能拥有游戏的教育生活是枯燥乏味的,若干年后,也许孩子们回首过去,发现他们的生活干干净净,不过是趴在桌子上听一个人在讲台上念着永远听不懂记不住的文字。一旦如此,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平白消耗了一个人的生命,那是非常残忍的。
因此我们期待游戏在教育中回归,期待教育者再次发现他的真实意义,也期待“游戏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