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这两大潜在问题,VR内容注定走向畸形

2016-08-31 18:05:51游戏日报

在经过了一阵热衷VR设备的浪潮之后,越来越多的VR公司及工作室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VR内容上。内容也被认为是突破虚拟现实瓶颈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容的紧要性甚至不亚于人们一直诟病的VR眩晕。而成人VR的一枝独秀与内容领域最敏感的版权问题,都为那些摩拳擦掌的VR人敲响了警钟。



VR内容的分级问题

暴力,血腥,色情,僵尸,这四种元素堪称内容界的限制级四大天王。有意思的是,一直以交互,逼真,身临其境而闻名的VR领域,却直到VR元年过半之后才真正出现了内容分级这一概念。对市场和用户而言,内容的分级绝不单单只是个形式。如果只是单纯地将内容分成S级或者B级的话,那如此多此一举的行为无疑就是SB级的。

分级最大的意义在于年龄的限制,就好比岛国大片在开头一定会有个18禁的标志一样。至少在道德底线上约束了这些18禁内容的厂商,什么用户该卖,什么用户你不能卖。而如果所有内容都一视同仁,不加以限制的话,就人类的自觉程度而言,在时代广场上放一些带颜色的小电影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对于一个刚起步的领域来说,过于追求内容效果的VR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撇开让所有绅士都无法自拔的成人VR不谈,很多VR游戏的过于暴力、恐怖也让很多体验者表示接受不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曾经备受争议的《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中的机场屠杀无辜市民,以及《侠盗飞车》的一些虐待(SM)场面。想象一下,这样的游戏情景配合VR技术,那带来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而对于这样的VR游戏,Watch酱(微信号:vrwatch)认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游戏带给玩家的心理阴影,而是玩家在体验这种游戏之后竟然会产生快感。

虽然在不久前,澳大利亚分级委员会(ACB)对VR内容进行了第一次的评级,但考虑到VR技术特有的交互性,现有的评定方式并不能准确对 VR 游戏进行分级。这也是很多人对于未来VR的担忧,光是成人内容就够头疼了,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迷恋上了在头盔下进行虐杀,施展暴力,他们搞不好会反思自己当初什么没有让孩子玩VR成人。

VR内容的版权问题

今年6月,宝马集团(BMW)以侵权为由将三维建模公司TurboSquid送上了法庭,双方的争论点在于TurboSquid的虚拟宝马模型的商业用途是否构成了侵权。尽管在旁人看来,拥有众多的商标和设计专利的宝马占尽优势,但最后,因为不知这样的专利是否也适用于虚拟模型而让这起案件悬而未决,身心俱疲的宝马也无奈撤销了诉讼。



虽然TurboSquid逃过一劫,但却提醒了其他的VR人,在专注VR内容的同时,也千万不要掉进侵权的大坑。当然如果是向往郭敬明的成名方式那要另说。

如今,人们的版权意识已经越来越强,就连华夏大地都要先付钱才能听周杰伦几个月前刚推出的新专辑。所以,如果真的想要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开发内容,熟读当今的版权规则,采取正确的应对途径才是节约成本的保险方法。

一、按部就班地支付版权费: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没有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再加点。这一点,EA公司做得很到位。从球员的肖像权再到“世界杯”、“欧洲杯”、“亚洲杯”、“各种杯”的使用权,以及五大联赛和球场名称的植入权。EA都按部就班地支付了该有的费用。



除此之外,还有俱乐部的队标、球衣、球员编号又需要支出额外的费用,而且相关赞助商的信息还要另算。和某些直接买买买的公司相比,EA做得还真是有情怀啊。

所以这也告诉了想要在版权上投机取巧的VR公司,嫌麻烦,看EA。

二、熟读法律,打擦边球:此方法的惯用套路是“微调”。在中国也叫山寨,就是说某样东西,其实质就是从别人那里照搬过来的,但从外观上看就是不一样,好比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在这里需要澄清一点,Watch酱并不是暗指《穿越火线》和CS,千万别误会!

但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如果山寨技术没有达到中国的平均水准的话,是很容易被别人告上法庭的。当然,对于老板是拥有于正属性的公司,这点可以不在乎。




三、提高内容影响力,等别人主动上门:这是最霸气也是最困难的方法。但鉴于VR在未来的无限潜能,这又可能是VR内容最常见的方法。毕竟蹭着热度提高自己的曝光量,是每个企业的生存本能。如果有加多宝这样的运气的话,一夜登上人生巅峰也只是轻轻松松的事。所以求人不如求自己,在不违反法律,道德,原则的基础下开发优质的VR内容,才是跨过侵权这条坑的最潇洒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