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要警惕误入歧途
2017-04-14 11:23:31DoNews
知识付费的盈利模式
中国互联网的知识付费是从果壳带起来的,分答首先尝试了用户收费。后来加入的知乎、钛媒体,罗辑思维只是部分跟风的。微博已经开通问答,今日头条的知乎模式也在做,未来微信加入几乎是板上钉钉。
这种商业模式并不是新东西,收费阅读的杂志报纸时代的东西,有百年历史了。培训班收费也得有几百年历史了,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成功学,管理学培训一直都有,绵延至今,各种老师层出不穷。20年前流行的段子就是某人第一年炒股赔了,第二年炒股赔了,第三年开炒股培训班赚了,因为总有人希望学来秘籍能够炒股赚钱。
知识付费事实上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杂志报纸研究报告的模式,内容宝贵,付费才能阅读。还有一种是个人做的培训或者分享,把一些知识或者经验分享给希望获取的人,获取收益。
这些商业模式都长期存在,如今贴上互联网的标签流行,是因为软硬件基础变了,一方面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内容,另外一方面移动支付发展迅速,人人都可以快速付费。
以前,报纸杂志调研报告要印刷、发行,如今你点一下APP,微信支付一下就轻松搞定。高价值内容及时掌握。
以前,“大师”办培训班要租场地,收门票,还得到现场,现在“大师”直接准备好内容,拿起手机就可以了。
技术进步让传统商业模式的成本降低,参与者更容易获取信息,于是快速流行。
收费与免费之争
知识付费相对的是知识免费,在互联网时代,到处是公开课,视频教程。到处都是自媒体文章的年代,收费内容的吸引力是个问题。
到处都是免费内容,为什么要付费呢?在传统报纸杂志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为什么人们要看的付费内容呢?
于是,付费模式就需要提供独家深度高品质的内容。而能提供这种内容的人,往往还经营着自己的公共号。这就需要寻找空隙。
公众号是以大众点击为目的,追求的是流量,要求标题党,内容浅薄化,情绪化,惊悚化,代入感,这样的文章才有高点击。
而有质量的内容往往不能在公众号这种平台获取高点击,所谓曲高和者寡,小众用户,对高品质内容有追求的用户才会订阅,而付费平台的数量又与收入直接相关。这种矛盾很难平衡。但是一旦成形,长期的高品质用户就会形成稳定的收入。
培训班也有类似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证明,培训班赚钱的大多是讲成功学的,自己炒股不赚钱的讲股票投资,自己做企业赔钱的讲企业管理,罗永浩赔了好几亿,然后告诉创业者应该如何创业。这种培训班被称为“收智商税”不是没有原因的。
严资格,走正路,避免涸泽而渔
以前杂志发行也好,培训班也好,在量上都不能与互联网时代相比。以前,一个培训班找大场地也不过千人,现在网络直播轻松可以让几十万人付费围观。利益是远远高于以前的。
由于这种高利益,也吸引了各种短期行为。以尽可能尽快的收取智商税为目的。使用成功学讲座,利用各种流量推送,明托暗托,吸引用户,赚一把就走的心态强烈。
而这种做法,会很快败坏掉内容付费的名声,让整个行业昙花一现。
所以,平台方应该加强对资格的审核,不能涸泽而渔。内容有质量,参与者有干货,才能有长期好评,形成稳定的付费群体,把蛋糕做大做好。